当前位置:
  • 媒体聚焦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浙江日报】激发企业创新,锻强产业链群,宁波制造业向“新”而行
  • 阅读:
  • 时间:2024-04-26
  • 发布:市经信局(市数字经济局)
  • 王凯艺 仇 欢 殷 聪

    当颠覆性技术进步、大国博弈格局、气候生态环境等变量叠加,制造业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正迎来由大向强、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凭借敏锐的嗅觉和创新实干奋进的精神,宁波企业家总能第一时间捕捉时代风口、引领时代浪潮。一支支矢志创新的“大优强”、“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队伍,正是宁波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先行示范争创标杆的先行者、主力军。

    2023年,宁波规上企业数量达到10467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其中民营企业增长8.2%。全市104家“大优强”培育企业贡献了超45%的规上工业总产值,研发费用占到规上总额的近四成。

    谋变日新月异,形势一日千里。此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强音,正响彻四明大地,宁波制造业继续肩挑使命,蹄疾步稳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企业培育质优量升

    民营经济活,则宁波经济活,民营经济强,则宁波经济强。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制造当家”的宁波,创新活力源泉正是来自民营经济。

    在宁波,104家“大优强”培育企业、104家国家级单项冠军、35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他们技艺高超,无可替代。

    海天塑机的注塑机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德鹰精密供应着全球90%缝纫机旋梭;在“嫦娥五号”上,伏尔肯以直径500毫米的陶瓷密封环打破全球技术天花板……这些企业宛如武功高强的“扫地僧”,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展现了宁波制造的硬核实力。

    在宁波慈溪市一个不起眼的厂区,宁波健信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了7年时间,自研自产“1.5T850毫米大口径无液氦超导磁体系统”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的国际首台(套)产品,仅隔一年又成功突破1.5T930毫米大口径无液氦全身磁共振成像拥超导磁体关键技术,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宁波企业将创新作为“通关密码”,以创新深化牵引产业升级,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塑造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一组数据可以印证宁波企业创新能力的持续攀升。2023年,宁波104家“大优强”培育企业研发投入总额达581.3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63.88%。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还要靠“人”。宁波升级人才生态体系打造“聚才强磁场”。

    宁波举全市之力建设的甬江科创区,目前已集聚全市25%的新型研发机构、43%的省部级创新平台、43%的国家级人才,甬江实验室已集聚20个高水平研究团队和420余名科研人员。

    创新体系的完善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养。营商环境连续五年稳居全国城市第一方阵的宁波,“热辣滚烫”的企业培育服务,让企业家们倍感踏实——

    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33条明确,在一流企业梯队培育上,宁波对首次入选世界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服务业500强的企业,以及首次入选国家级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均给予奖励,大力支持企业创优攀高。

    鼓励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宁波加速建立健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大优强’企业”的梯队培育机制。

    通过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全覆盖行动,宁波去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新培育省科技领军企业5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家。

    如今,超万家规上企业点亮宁波经济的“满天繁星”,源源不断迸发创新活力,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产业赋新先进制造

    在“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重塑产业赛道的大背景下,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布局是宁波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传统优势产业也不甘落后,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破圈,实现产业赋“新”。

    以新能源汽车赛道为例,宁波正在打造万亿级“新能源智能汽车之城”。大展拳脚的背后是宁波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扎实的研发功底。当前,宁波拥有汽车产业链关联企业超5000家,其中还有一批是独步天下的“隐形冠军”。

    均胜电子近几年在电动化、主动安全、车联网等领域频频发力。如其在800V高压快充平台上研发的BOOST升压器、DC/DC转换器等,让其手握数百亿订单。

    宁波拓普集团则紧跟汽车轻量化行业趋势,连续在汽车NVH减震系统、内外饰系统、车身轻量化、智能驾驶系统等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产品成为提升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性能的“标配”。

    “新”,是宁波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的一张“王牌”,不仅新产品频频出现,一批批优质新能源汽车相关项目也在加速涌现。目前,宁波整车产销量占浙江省汽车产业的一半以上,逐步构建起了完整的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链。

    宁波深知,在新一轮的城市竞速中,谁掌握了未来技术,就意味着谁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颠覆性技术来势迅猛,恰是宁波引领新质生产力实现新跨越的“战略必争之地”。

    对此,宁波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科研资源,选出前沿新材料、未来智能、元宇宙、未来能源、空天科技、未来海洋、量子科技等9条未来产业赛道,并划分出27个细分领域。

    近日,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落户宁波,并发布了首款全域自研的人形机器人整机“领航者1号”,意味着宁波在这项尖端科技领域的发展迎来新阶段。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多重先进技术的集大成者,被业内视作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目前,宁波在机器人全产业链上拥有规上企业50余家,规上产值近80亿元,已基本形成了涵盖关键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应用及科研等机器人全产业链体系。

    在风口上“舞蹈”的拓普集团,今年1月斥资50亿元,计划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机器人核心部件生产基地。

    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宁波始终“快人一步”。随着柔性电子未来产业先导区与机器人产业先导区先后入选省级名单,科技创新正在持续赋能宁波产业升级,迈向更高能级。

    新兴产业欣欣向荣,未来产业蓄势待发的同时,宁波一些传统产业也在加速“蝶变”,实现“老树发新芽”。

    例如,服装业“常青树”雅戈尔,融合应用5G、MEC、数字孪生、大数据等技术,打造了全球最大“全连接5G+西服智能工厂”;如今又聚焦时尚完成“开大店、关小店”的战略调整,迈向“世界级时尚集团”。

    在四明大地上,一股股“新”的力量喷薄而出,无不传递着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律动。

    壮大集群强基固链

    眼下,宁波制造业吹响了迈向新型工业化的号角,在此背景下,宁波制造的“创新味”更浓,“含智量”和“含绿量”更高,产业链及“361”万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培育也涌动着勃勃生机。

    聚焦“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宁波加快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速提升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目前,宁波的绿色石化、磁性材料2个集群已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型功能材料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制造业再发力,也是宁波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眼下,宁波通过推动“四链”融合,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提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成化、融合化水平。

    从零到产值突破30亿元,短短两年多,宁波微电子创新产业园构建起了“服务链+资本链+人才链+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模式,聚合集成电路上下游产业资源,打造形成创新服务专业、资本有力支撑、高端人才集聚的产业服务生态链,助推宁波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发展。

    持续放大产业集群优势,宁波通过迭代实施“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向“新”而立、集“群”而兴、“链”强实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控、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台全甬产机器人,藏着舜宇光学的视觉技术、智昌科技的控制驱动技术、中大力德的减速技术;东方日升吸引旗滨光伏、捷造科技、创一智能装备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以企引企、聚企成链,加速打造千亿级“光伏+储能”产业链……

    前期,宁波还梳理出100个市级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体,并明确每个细分产业由一家链主型企业来牵头建设。到目前,全市已拥有省级产业链共同体48家,居全省首位,形成了十大标志性产业链,链上的规上企业达到4326家。

    为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强化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当前,宁波还在加紧谋划有关“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标志性产业链“链长+链主”机制工作方案,未来将进一步明确“链长”“链主”的职责分工,政企、科研机构等合力推动打造标志性产业链培育体系。

    “四链”融合之下,无论是“冠军”、“小巨人”,还是“大优强、绿新高”,这些风云企业以及风云企业家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宁波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科技创新基地提供坚实支撑,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注入创新活力。